天猫和淘宝“双十一”网购狂欢节191亿元的销售额再次将近期“月入过万”的快递行业推上风口浪尖。有媒体称,目前全国有80万快递人员还“狂奔”在“双十一”网购狂欢的余热中,而猛增的业务量似乎也为此前过万月薪的坊间传言做足了旁证。 那么,“月入过万”是捕风捉影的噱头,还是一个言之有据的真相?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山城区5家快递公司的8个站点的快递员,均被告知未曾拿过上万工资。“平时一般集中在3000—4000元,多的时候可以去到5000—6000元,上万工资是非常少见的。”一线快递员工普遍反映。 3000—4000元月薪最普遍 “一万多,怎么可能!”阿伟刚进入这个行业不久,最常见的工资水平介于2000—3000元之间。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觉得月薪过万这个数字太夸张。“流动性大、工作压力强、月薪集中在3000—4000元”,对于绝大部分活动在中山快递网络的快递员来说,这才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阿伟的同事陈俊帆告诉记者,在韵达一个站点,快递员最普遍的月薪水平是3000—4000元。这一说法得到了申通[微博]快递中山分公司的快递员黎炯標、飞快达速递东区分部的快递员李树生、中山汇通快运林强以及中通速递中山公司员工的旁证。“平时大多数是3000—4000元,有些老员工高一些,可以拿4000—5000元。在特殊节日业务量大的时候,可以多拿1000—3000元。”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快递员中,飞快达速递员工李树生月薪水平相对高一些,介于4000—5000元。但他有近7年的工作资历,这种客户资源的积累也是不多见的。“我没有拿过上万元工资。”李树生说。 “上万月薪也不是没有,但都非常少见。”韵达快递的阿伟说。对于中山来说,过万月薪的快递员极其个别,并不能代表快递行业的普遍薪酬水平。 高薪靠跑业务非常规送货 送货收入及取货收入,是快递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构成。“按照我们的算法,送一份快递拿10%的提成,大概每件有1—1.5元的收入;如果一个月要拿到1万元,就算不休息,一天也要做到230份以上。”这种业务量,在正常的体力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那些拿上万元工资的快递员,主要是跑业务跑出来的,不是靠常规的送货取货工作挣来的。”韵达快递员工阿伟向记者透露,“‘跑业务’不是指零散的个人包裹收取业务,而是要跟某个电商客户建立合作关系,拿到比较大规模的快递业务,比如淘宝的卖家。所以这是很考验个人公关能力的,不是一般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电子商务发达的城市比较常见,因为客户需求量大,机会也相对较多。 “打个比方,如果你拿到一个电商客户一年5万元的快递业务,按照现在行业12%的提成来算,一天下来就有6000元的提成;如果运气好再谈上几单,一个月破万元也不是难事。”不过,在大部分快递员看来,中山市的电子商务发达程度属于“中等”,因此“万元月薪”现象较为少见,但也不至于到“绝迹”的地步。 而目前在快递行业引起热议的“爆仓”现象,大部分受访者也表示,受“双十一”网购促销影响,业务量确有增长,但就中山的情况而言,并没有传言夸张。“收入肯定是有增加的,但肯定不可能超过万元。” “快递生态”比“快递高薪” 更值得关注 ■一线声音 “不难想象,在这场‘万元月薪’热闻的背后,表现出社会在快递这个普通行业发现高薪现象的惊奇和兴奋,看似门槛再低不过的工作,居然能拿到比普通白领还要高的工资,自然是一个很热门的谈资。”韵达快递中山区域经理黄平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的快递行业几乎以发足狂奔的速度在发展。低准入门槛让民营资本在这个领域迅速撒开了网络,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规范化的难题。据记者了解,目前的快递行业薪资几乎以业务量和提成为基本构成,“这个薪资结构决定了快递员的月薪没有上限设置,因此在理论上,月薪达到一万两万不是没有可能,看个人的能力问题。”黄平说。 不过,这种“个人能力”并不意味着强悍的体力,如果要光凭收取包裹的日常工作,拿到万元工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我们这个行业,平均工资比较高的民营公司是顺丰[微博]快递,但普通的快递员也很难达到1万元的月薪,主要还是靠拉订单、拿提成。”黄平对记者说。 “我们早上7时左右就开始在忙了,晚上快8时了还没下班。”韵达速递的快递员阿伟说,“在我们这个行业,干活超过8个小时是很正常的,像‘双十一’这样的节点一般都要超过10个小时才能下班。”中山汇通快运林强、申通快递黎炯標等均表达了类似观点。对于更多的快递员来说,“准时上下班”几乎是天方夜谭,实际上,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已成为常态。 相比起“快递高薪”,“快递生态”或更值得关注。“因为快递行业几乎没有技术的门槛,因此竞争也很激烈。”阿伟透露说,“有很多的快递员是没有基本工资的,靠着送件和提成收入,这也让大家的压力非常大。” 而在飞快达速递李树生眼里,即使是那些真正实现月收入过万的快递员,工作的强度与难度也超过了多数人的想象。“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收获,他们的付出比我们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