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信息
采购信息
招商信息
资讯信息
首页 > 热门资讯 > 财经资讯 > Tesco中国之惑 超市业务受商业地产拖累

Tesco中国之惑 超市业务受商业地产拖累

08-11减速机信息网

  在中国拥有120多家门店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正在酝酿一场重大的管理层变革。《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Tesco裁剪了大区一级的部分岗位,从而使得管理更加扁平化,目前已经有4个副总裁级别的岗位被撤销。   “此次调整主要是一些台籍和外国籍的干部,门店基层人员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一位Tesco内部人士告诉记者,“Tesco中国新CEO上任以后,‘削减开支’成了主要目标,而人力成本则是很大的一部分支出。”   Tesco在中国发展不力也是其推行变革的主要原因。   另外记者了解到,做调整的并不仅仅是超市部分,Tesco在中国耕耘三年的商业地产团队已经被超市团队接管,高层也全部被换掉。“我们完成了对原本独立的地产公司的整合,已形成一个统一的总部团队。”Tesco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从分区自治到中央集权   2012年7月,Tesco中国区店长李方(化名)收到来自总部的消息,Tesco原三个大区的区域总经理和中国区营运长的职位进行调整,今后将不再设立上述岗位,区域负责人直接向总部汇报。据悉,被裁撤的大区总经理和中国区运营长的岗位均为副总裁级别。   根据Tesco的架构,Tesco中国区总部下一级是大区总部,分管的是区域总部,区域总部再往下是门店。换言之,Tesco从中国区总部到门店共有4个层级的架构。目前,Tesco共有华南、华东和大北区三个大区。   除了上述四个副总裁级别的岗位被撤销之外,大区总部主要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也将被裁撤,下属人员均向Tesco中国区总部的相关领导汇报。   “今后大区总部将没有总经理这一职位,由于大区的运营长职位比较重要,除了这个岗位保留下来之外,很多部门的一把手职能都将归并到总部。”李方告诉记者。   Tesco此举拉开了中央集权的序幕,一些原本属于大区总部的权力被回收至中国区总部。在这之前,Tesco推行的“分区自治”策略,大区总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另外,此次推行组织架构变动削减下来的岗位可为Tesco节省不少人力成本。“Tesco中国区新CEO上任之后希望能够‘开源节流’。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开源很难做到,那就只好节流,而人力成本是其很重要的一块。”李方表示。据了解,2012年6月,原Tesco中国区首席执行官Jonathan Timms被调往美国,而原土耳其区的首席执行官PaulRitchie接替其管理中国区业务。随之,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开始。   “Tesco的组织架构是效仿了家乐福从中国区总部到门店的四层管理模式。家乐福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门店直接向总部汇报的,门店数到达100家之后就划分了若干个大区,大区下面再设立区域,最后才是门店。按照西方管理学的规律,一个人直接管理的人数不要超过10个人,当一个区长管理超过20个门店之后,巡店都忙不过来,这就需要更多的层级。”商泰咨询董事长冯骏告诉记者。   在冯骏看来,压缩层级之后,门店的信息可以尽快到达总部,从而使得Tesco整个系统更加灵活。   8月6日,记者就上述情况向Tesco中国进行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重组了营运、商品和行销企划部的架构,建立了一个新的总部团队,以便更好地协调目前在地方区域层面的工作,并减少重复工作。”   商业地产拖累超市业务   在超市业务架构调整的同时,原本与超市业务并行的商业地产团队也归并到了超市部门。 “地产团队的整合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Tesco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之前由于地产和超市分为独立的部门开展,相互影响和制约比较大,后来集团决定将二者合二为一,并且由超市业务来主导。”   这说明,Tesco在商业地产方面不成功的尝试也拖累了超市业务的发展。2009年,Tesco宣布进军商业地产,并且以“乐都汇”品牌拓展购物中心。不过,经过数年发展,“乐都汇”并没有成为Tesco新的盈利增长点。   “要在好的地段找到合适项目已经越来越难,不是要价太高,就是位置太偏,这导致乐都汇的好几个项目位置并不好,有些买下的偏远物业在招商时也遭遇巨大困难,好的品牌根本不愿入驻。所以Tesco总部发现转型商业地产似乎对在华业绩提升效果甚微。”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另外,运营团队的不专业导致了Tesco一些商业地产项目招商定位不准。“做超市的经营地产,对于百货方面的招商经验不足,团队也不够专业,从而使整个商业综合体陷入经营困境。”Tesco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商业地产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超市业务的发展。“Tesco曾经在青岛四方区开设了一家购物中心外加大卖场的店。青岛的四方区人口较多,但消费水平不高。Tesco该购物中心招商部分招了很多不知名的品牌,而且价位很高,并没有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而在超市部分,为了达到目标,该店甚至一个月调整9次多。要知道一个大卖场从开设到培养客流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商业规律,过于频繁的调整反而不利于客流的聚集。”一位青岛商界人士对记者表示。   Tesco中国之惑   而此次管理层变革的一大背景是Tesco当下经营困境。尽管Tesco进入中国以来发展迅速,增长幅度较大,但其盈利状况始终是个谜团。就在2011年后半年,Tesco先后关闭了其在绍兴和金华的两家门店。而2012年以来,受到经济下滑和消费低迷的影响,Tesco增幅下降明显。数据显示,TESCO中国2011/2012财年一季度同比销售增长幅度为6.4%,二季度下滑至6.1%,三季度开始大幅跳水至3.4%,四季度持续降至1.7%。2012年8月6日,又有消息传出,Tesco江苏泰州店也即将关闭。   作为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近年来为何在中国屡屡受挫?首先,从战略上来看,由于Tesco进入中国的时期较晚,已经错过了快速发展的先机。   2004年,Tesco收购顶新集团旗下乐购连锁大卖场50%的股权正式进入中国零售业。经过为期两年的运营后,摸清中国市场门路的Tesco增持乐购股份至90%,成为绝对控股方,标志Tesco正式登陆中国市场。而此时,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数据,家乐福与沃尔玛在中国的门店数已经发展为95家和71家。另外,本土如联华超市、华润万家、农工商超市都已经形成气候,在连锁百强中居于前列。   另外,由于Tesco是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其团队在默契程度和稳定性上与沃尔玛、家乐福相比有所差距。“这就好比是抱养过来的孩子,虽然养了很多年,但毕竟不如自己亲生的好。”上海尚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春才对记者表示。   Tesco高层的频繁变动也印证了这一点。2011年3月,原Tesco韩国区的首席运营官Tim Ashbown接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一职。时隔仅一年多,Tesco中国区再次换帅,原土耳其区首席执行官Paul Ritchie已于上月上任。   “CEO走马灯一样地换,营运总长也跟着频繁换,这就导致了Tesco政策极不稳定。”Tesco内部人士对媒体表示。据透露,小到价格卡和吊牌的摆放、使用,大到台账图、订货系统和退货方式,都是一变再变,中层员工已是身心俱疲。   分析人士认为,Tesco在推行组织架构变革的同时也要堤防“收权后遗症”,从而导致人心不稳。另一方面,调整岗位减少人员开支,从短期来看有助于提升业绩,但从长远来看,会导致人员流失,透支企业未来的潜力。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由于它们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业绩的要求使得企业不得不做出裁员这样的措施;另一方面,西方公司的经理人制度,使得本届经理人本着‘只管好任期内’的态度,从而制定出一些短视策略,短期内提升业绩,但给后来的接班人留下隐患。”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