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 2014年1月10日,这位86岁的老人赢得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荣誉——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的主席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把大红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张存浩的手中。 1928年生于天津,1947年获得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1950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1951年,张存浩谢绝北京大学等4所京区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请,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将它分为5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前,每10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他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而其中有个共同目标,就是满足国家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刚刚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张存浩,毅然接受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大煜院士交下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中。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激化,迫使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又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 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中,张存浩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激光领域。意味着又一次“改行”。 “回国后,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存浩坚定而从容:“从青年时代起,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把功劳归于学生和合作者 1986年到1990年,张存浩出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开始了“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学术生涯。 尽管他身为领导、又是项目负责人,但取得成果和获得的各种重大奖励时,他总是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和合作者。学生解金春博士回忆说:“获首届吴健雄物理奖的那篇论文,张先生排我为第一完成人,把自己排在最后。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 ”张存浩在1991到1999年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在他担任基金委主任8年多的时间里,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增加了近8倍。 让许多同事念念不忘的是,他在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第一个倡议设立了专门从事学风管理的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保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赢得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赞誉。 年迈不忘科研、指导年轻人 一生都在围绕国家需求搞科研的张存浩,虽已年迈,仍不忘科研事业和指导年轻人。他说,时代发展了,应该在“国家需求”与“自由探索”间找到一个比例的平衡。 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张存浩倾注了大量心血。对真正优秀的青年人才,他是发自内心的爱惜。他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了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曾感激地说:“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与同事们一起用国产元件建成了TW级的飞秒激光装置,并利用这台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