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村村民张立芬的小卖部里摆放着不少品牌的香烟,但卖掉它们现在却不容易。“村里抽烟的少了,一周顶多卖上一条吧!”在当地经营了4年多,张立芬这两年感到了明显的变化。 尽管在农村实施禁烟比城市更加困难,但在山东平阴县孝直村,吸烟已是被村委干预了6年的行为,让人欣喜的是,不少老烟民真的主动放弃了吸烟。 “现在卖得不快了,有过路的可能会捎上一包。”张立芬说,她的老伴也是主动戒烟者之一。 有着3000多人口的孝直村曾是一个有众多吸烟者的村庄。2006年,吸烟在这个村成为被干预的内容。按照已执行了6年的干预措施,孝直村提倡戒烟,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家庭成员无人吸烟五好家庭分红时奖1%,反之扣1%;五好家庭评选时选举户在选票中注明被选户是否吸烟,如果把吸烟说成不吸烟,扣选举户分红款的10%。 1949年出生的孝直村党支书殷景玉说,孝直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每年为村民安排300万元左右的各种奖励分配,其中对五好家庭的奖励占五分之一。折合到个人,每人每年可获得大约1000元的奖励,除此之外还能享受盖房子四万块砖免费等村里给予的优惠,因此评选五好家庭就成了禁烟的一个抓手。 上世纪80年代末起,孝直村就开始让村民投票评选五好家庭,但把禁烟作为评选标准纳入其中,是在2006年开始的。2011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被正式写入孝直村村规民约。 “孝直村禁烟不搞不教而诛,虽制订了奖惩规定,但仅是干预而不强制,因此这些年没有村民因继续抽烟而受罚。制订政策是为了告诫人们要注意这个事情。”殷景玉说,吸烟是个长期养成的习惯,不可能很快令行禁止。 正是这种与评优创先的结合以及和经济利益挂钩的工作方法,让这个村的禁烟努力收效明显。 殷景玉说,把控烟戒烟与村民的健康结合起来、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与各种评优活动结合起来,戒了就有评优的条件,不戒就评不上。让村民自己管自己、村民之间相互监督,这种不治而治、少奖即罚的做法,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8岁的村民李庆存是个有着20年烟龄的老烟民,从村里开始实施禁烟规定时就主动戒烟。不过直到3年前才成功。“我身体也不好,村里有了这个规定,试着戒,又复吸了几次,特别遇到熟人不好办,互相递个烟很难拒绝。”李庆存说,他的儿子今年也开始戒烟,现在家里不存烟。 如今,在孝直村内,村委办公楼已经成为无烟楼,村干部无一吸烟,街道上很难看到手持香烟的人,在一些公共垃圾桶中也见不到吸剩的烟蒂。虽然孝直村未进行过确切统计,但去年5月份村委在一次会议上登记主动戒烟村民时,一下子来了800多位,40来人还交了书面心得体会。 与孝直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庞大的烟草市场和数量众多的烟民。据统计,中国目前有3亿吸烟者、7.4亿人受到二手烟危害,每年有12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而农村一直被认为是受烟草影响的重灾区。 5月31日是第25个“世界无烟日”。殷景玉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孝直村禁烟要“见真事了”,之前制订的办法不再仅是个警告,违反的家庭一定会从奖励上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