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双方都没有明确表态,腾讯与三大运营商因为微信引发的纠葛却日益加深。3月27日晚间,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及运营商与微信的关系时表示,微信等APP应用不会一直免费下去。 从2月底开始,工信部已经在短短半个月内,两次召集三大运营商、相关OTT企业,针对微信业务对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占用问题展开讨论。据相关人士透露,两次讨论最终都没有达成一致。另外一面,运营商似乎已经加快了针对微信的反击。 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将整合飞信、飞聊,而电信一直秘密研制的“翼信”日前曝光,矛头更直指微信。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毫不讳言地表示,“中国移动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电信,而是类似腾讯微信这样的移动应用。” 此时微信正值商业化试水的关键阶段,如果腾讯与运营商势必爆发一场激战,现在显然不是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对的时间。腾讯一方面与三大运营商周旋,一方面加速微信商业化运营,围绕微信展开的保卫战正在上演。 微信的逻辑 要深究运营商对微信的微妙心态,有必要先认清楚微信的成长逻辑。 2011年1月微信推出,虽然尽可能地显示低调,但是从立项之始难免就带着巨大的野心。2010年11月20日,微信正式立项。头一天晚上,微信之父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了对于iPhone5的期待,“像iPad (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事后证明,微信就是这样一款能满足张小龙设想的产品。只要有网络,你可以通过微信实现你的“信生活”,和朋友传简讯、语言,完成熟人社交、资讯获取。 从这个产品设计的初衷看,运营商从一开始就被界定成被绕过的角色。当然,微信也并非OTT的先驱。OTT (Over The Top)源于篮球等体育运动,是“过顶传球”之意,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谷歌、苹果、Skype等都在提供相关的服务。 问题在于微信的快速爆发,触动到了运营商原有的传统业务。2012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中移动2012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移动总裁李跃公开表达了对微信等OTT业务的不满,“短信、话音甚至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很大挑战”。另外一面,运营商对于微信的愤怒还源于对信令资源的占用,QQ、微信等占用网络信令资源过多,反过来会影响用户打电话、发短信等正常功能。据业内人士透露,“微信给中国移动贡献了10%的流量,却占用了60%的信令。” 对弈运营商 对于腾讯而言,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的微信,现在显然走到最关键的时刻。一旦引发运营商的围剿,积累的用户和激情在拉锯战上消耗掉,显然是最可惜的。 谈到与运营商的关系,马化腾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长远来看,双方未来一定是合作关系。据接近腾讯的人士分析,眼下正是微信商业化试水的关键期,依马化腾的务实作风,此阶段显然不会轻易触怒运营商,策略会以拉拢与示好为主,此外也会采取低调的施压,让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不会轻易独自向腾讯开战。 私下里,三大运营商针对OTT业务已经展开了布局与防御。2月开始,北京联通在流量详单中,将微信、手机QQ、米聊等OTT类应用的流量情况单独标出。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外界猜想为运营商的政策收紧甚至收费提供铺垫。除此之外,中移动正在积极地重构飞信业务,有消息称很可能将飞信与飞聊进行整合,以此抗击微信。而从中国电信日前曝光的“翼信”安卓测试版看,也是直奔微信而去。除了去掉微信的朋友圈、摇一摇等功能,翼信更加强调沟通体验。“用户可群组聊天,支持发送信息、图片、语音和视频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翼信”还可能支持中移动、联通的用户注册。 腾讯与运营商之间的对弈最大的焦点则聚焦在收费上。对于用户而言,微信最大的优势绝不仅仅在于趣味与方便性上,而是集中在免费上。在搜狐IT发起的“微信如果收费了”的调查中,有88.3%的网友表示“将不再使用微信”。 对于腾讯来说,这显然是个危险信号。但在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看来,运营商对于微信的感情是复杂的,又爱又恨,“微信加快了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了解和使用,但微信的流量并不是很大,却对信令网冲击大”。关于微信收费,项立刚却认为可能性还不大。 在尚未正式启动商业化之前,为了避免与运营商的正面冲突,腾讯在谈到微信时无疑将会更加低调,无疑也会进一步加速微信商业化推进,与微信本身的产品开发。据消息人士剧透,微信5.0 版本可能带来的更新包括:用户可定制微信菜单栏;移动支付上线以及公众账号付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