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信息
采购信息
招商信息
资讯信息
首页 > 热门资讯 > 互联网 > 被访者超六成信息曾被盗用

被访者超六成信息曾被盗用

05-07减速机信息网

信息是符号,也是财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个人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个人信息权作为重要的公民权利内容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从法律意义上讲,个人信息权一般指公民对其个人信息依法享有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捍卫公民的个人信息权要面对的技术问题、法律问题等都分外复杂。   近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被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一些不法分子滥用、盗用个人信息,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切身利益造成多重危害。   半月谈网和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近日联合推出《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8%的网民表示,在生活中一直很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51%的网民表示,最担心银行、保险公司、商场等商业机构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故;30%的网民表示,曾经遭遇多次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开始探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有效途径。2012年4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目前正在国家标准委进行最后的技术审批,预计上半年正式出台。   半月谈记者从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方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我国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法律捍卫公民的信息权。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保护个人信息权的努力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探索保护公民信息权利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要解决的难题还很多,目前的保护措施也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假以时日,在执政以人为本的导向下,中国政府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必将更加完善,必将使民生更加改善,公民权利更加丰富。(《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5期)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成犯罪“黑洞”   近年来,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一觉醒来查账,百万存款消失;网银交易刷卡,账户口令被盗;知名网站 CSDN发生“泄密门”,600万网民密码丢失……信息买卖、信息诈骗,利用个人信息打开的一个个犯罪“黑洞”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安全底线。   信息泄露已经成为影响亿万群众生活的新的民生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 2.17亿人,占网民总数近半。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底增加了3.1个百分点。商务应用的发展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有8%的网民最近半年内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   信息买卖日益猖獗,个人信息遭商家猎取   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你去售楼处买房,出不了三天,家装公司就会打电话向你推销装修;你去车市买车,很快就会有人向你推销保险。或许你会感到惊讶:“家装公司、保险公司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秘密就在于商家已经将你“卖”了。   目前,以牟利为目的的贩卖个人信息问题十分严重,曾有一家公司出售了1.5亿条个人信息,每条要价0.3元到1.5元。面对个人信息被盗、被出售,公众很烦心,也很无奈。   江苏南京市一家装修公司的工作人员陈华静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南京,大大小小装修公司有几千家。一些公司花钱到物业或售楼处购买业主资料,挨个打电话推销。一份名单上有三四百个业主,只要能做成两三笔生意就够本了。   2012年3月20日,北京市大兴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桩网络倒卖个人信息案。被告人吴春魁原本在北京从事销售工作,无意中在网络上获得了一个所谓挣钱的门路——买卖个人信息。吴春魁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补贴家用的兼职,于是,他开始通过网络QQ群从别人那里以每条5分钱左右的价格买入信息,又以每条 1角钱转手销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吴春魁通过此种行为获利2万元。   今年1月初,江苏常州市一论坛网帖称“常州十几万中小学生家长信息遭泄露”。从卖家的一张截图中可以看到西新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被众多培训机构获得后,进行了轰炸式的宣传与推销。   在常州搞教育培训的杨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经常有人向他兜售家长或者学生的个人信息,一份名单标价300元至500元不等。一位姓郑的家长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他经常接到各种培训机构打来的电话,要么是宣传培训的好处,要么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有的甚至直接通知他去拿什么培训资料。 “被培训机构拿去个人信息,顶多是多接一些骚扰电话。万一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手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这位家长显得十分担忧。   个人隐私成公开秘密,公共机构是泄露主渠道   “请问是宝宝爸爸吗?首先恭喜您生了个龙宝宝……”最近,王先生已经对这种推销电话不胜其烦,儿子刚刚出生不到三天,就已经接到保险公司、奶粉公司、宝宝摄影、喜蛋公司等各式各样的推销电话。   然而,让他感到担心的是,不仅是电话号码,连家庭地址都被泄露出去了。家里的信箱经常收到保险公司寄来的保险计划,一些儿童摄影公司干脆直接登门拜访,兜售各种相册。王先生愤愤地说:“这真是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就别说什么隐私了。”   重庆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说,当前,所谓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仅是私人电话号码被别人获知这么简单。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等属于隐私范畴的个人数据,都已成为兜售的商品。   曾在调查公司做过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孙铭丽告诉记者,在街头做问卷,调查者一般要求对方留姓名和联系方式,这些个人资料有时就成了调查者手中的 “商品”。此外,各类商家针对消费者推出的会员卡、优惠卡、打折卡也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   “从国际社会的经验以及从我们国家各种渠道反映的情况来看,那些公共企事业单位,比如银行、医院、通讯公司、保险公司等,往往是个人信息泄露最主要的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分析,因为这些机构要提供公共服务,或者要履行法定职能,就自然地拥有大量的个人信息。如果管理不严,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机构从业人员泄露出去。   信息诈骗防不胜防,犯罪“黑洞”令人警惕   “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如果被非法利益集团盯上,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如谎称‘你孩子被绑架’、诈问‘猜猜我是谁’等等,先让你上当,然后要你钱。”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防泄密专家吴鲁加告诉记者。   据了解,信用卡领域成为个人信息泄露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许多人都曾遭遇信用卡被盗刷事件,财产损失严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2011 年度金融审判系列白皮书”显示:据统计,去年上海各级法院共收到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955件,占全部金融犯罪案件的8成以上。其中,持卡人的个人信息泄露被犯罪分子利用是重要原因之一。   顾刚曾是南京一家银行信用卡推销员。他告诉半月谈记者,市民办理信用卡时都会被要求递交详细资料。按约定,银行方面应该将这些个人资料密封保管。但事实上有的银行并没有按规定做,员工可以随意查看或复印客户个人资料。一些员工在跳槽时甚至会带走或出售客户资料。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中介向外兜售客户个人信息将近3000份,造成损失达3000多万元,说明个人信息泄露已经不只是涉及隐私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成为犯罪的“黑洞”。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了侵财型犯罪,个人信息泄露也容易被特定目的犯罪分子利用,进行其他刑事犯罪活动。   虽然有关部门对信息诈骗进行了严厉打击,但利用个人信息诈骗的花样仍在不断翻新。2011年,四川音乐学院应届毕业生马丹妮先后在一些网站提交了个人简历,在“备用联系方式”一栏,马丹妮写上了父亲的联系方式。   一星期后,马丹妮父亲接到一个自称“派出所民警”打来的电话,称马丹妮在外地发生了交通意外,“等钱救命”。与此同时,马丹妮不断接到陌生来电,电话那头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父亲拨打马丹妮电话一直占线,救女心切,便赶紧将8万元现金打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直到马丹妮电话打通,他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记者 闫鹃 蔡玉高 南婷 王涛)   个人信息买卖利益链形成的背后   个人信息频频被买卖、普通民众屡屡遭诈骗,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其背后存在着灰色的利益链。但是,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除了经济利益驱使之外,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行业监管乏力等也是导致此类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利益驱使信息买卖盛行   “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一些不法分子置法律于不顾,通过滥用个人信息来谋取巨额利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认为。   “低成本、高收益,暴利才是信息泄露的根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炽扬亦有同感。正是存在恶意利用个人信息的不正当行为,才导致该产业存在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而其中的暴利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从组织内部非法获取信息。   相关调查显示,黑客盗取个人信息后,可以直接侵入别人账号、邮箱而获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打包销售。购买者主要用于网络推销、电信垃圾广告、电商垃圾邮件等。交易非常简单,在网络上有专门的地下黑客论坛或QQ聊天交易,1万个账号卖50元,而掌握这些信息的黑客,手里往往有上百万个用户信息,可以多次销售给不同的人,获利非常大。   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   相关专家认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滥用,与许多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他们经常会在有意无意间将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譬如,有的人接受了陌生人的问卷调查,在对方的要求下,留下了姓名、电话、职业、工作单位等信息;还有的人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假思索地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有可能因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泄露而被盗用。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宇表示,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网民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吴宇认为,在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   他提醒说,公众在商场、宾馆等场所消费时最好不要留下个人信息,如果确有需要留下个人资料,必要时应与对方约定保密责任。在办理一些必须提供自己个人信息的社会事务时,可以与接受信息方约定保密条款,要求对方不得将个人信息透露。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且造成不良后果时,应注意及时搜集证据,为维权做好准备。   互联网安全企业“奇虎360”公司副总裁石晓虹认为,当知名网站CSDN遭遇“泄密门”之后,网民掀起了一股“今天你改密码了吗”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用户个人平时对网络账户管理和信息安全不够重视。一些网民出于使用方便,对网络账户密码设置非常简单,或使用单一重复的数字密码、或使用自己名字的拼音等,使得不法分子可以轻易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