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国民退休基金最近刚刚拿到中国证监会发放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新一批3亿美元的额度,相当于这只全球前十大退休基金总规模的1%。其主任策略师Tomas Franzen向本报表示,现在正在寻找合适的基金经理,在明年夏天之前这笔钱将会全部投入中国A股。 无独有偶,卡塔尔控股、安大略省退休基金、斯坦福大学基金等QFII都在考虑趁低杀入A股。12月3日,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巡视员汤晓东公开表示,从8月份到现在QFII持股持仓的比例增长了8%,下一步证监会将会加快QFII审批,增加投资运作的便利。 一年以来,证监会一直在大力引流QFII入场。国际资本正借道QFII抄底布局弱势已久的A股,他们能否犹如4年前那样洞悉先机? QFII大扩容 “从今年审批的数量和额度上来看,可以说今年QFII是‘疯狂性增长’的一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副司长郭松12月2日在深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表示。 今年1—10月份,外汇局共批准了81家QFII机构的119.28亿美元的额度(包括机构的新增额度)。这一数量,在刚过去的两个月又得到了更新。近日,外汇管理局又批准了包括卡塔尔控股、安大略省退休金等11家QFII机构的24.75亿美元的额度。 截至目前,外汇局批准了144.03亿美元的QFII金额,是前9年批准额度的66.7%,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已经有201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得QFII的资格,总额度也达到了300.43亿美元。 郭松表示,跟上年比,QFII审批数量增加了250%,金额增加了500%,后续将按照既有的进度来继续进行审批。 今年外管局还先后把香港金管局、挪威央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卡塔尔控股等主权公司或者是货币当局的额度增加到10亿美元或者是新批10亿美元,突破了之前8亿美元的上限。 在QFII的申请队伍中,还首次出现了PE、VC的身影。在创投领域经营数十年的IDG资本,今年也第一次参与到了QFII执照的申请,并申请到了1亿美元的额度。IDG一名高层向本报表示,IDG是第一批拿到QFII执照的PE机构,10月份开始申请,监管部门审批的效率很高,不到两个月就获批,IDG申请的额度近3亿美元,不过最终获批的是1亿美元。“这笔资金还在募集当中,之前我们IDG也用自有资本做过二级市场的投资,收益率达到了10%。”他表示,IDG的全球投资人同样看好中国概念,这些大的机构投资人都是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他们投资VC、PE的金额不到总资产的5%,大部分都在二级市场。 中资的海外机构也开始布局QFII,中银人寿保险和海通国际先后拿到执照。 今年6月,红塔红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深创投持股26%,为第二大股东。红塔红土基金董事副总经理刘辉对申请QFII非常感兴趣,但是他认为虽然现在审批的效率和额度都有提升,但是资格门槛却没有降低,200亿元管理资产总量的门槛,对红塔红土这类的小公司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希望证监会能降低申请的门槛,让更多的中小机构也能参与到QFII中。 提振A股士气?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吴大林刚刚参加了证监会组织的海外路演,他接触到的一些机构投资人近期对A股都非常期待。目前,汇丰银行托管了将近70家QFII基金。“托管业最近在一起聊天,都会看到QFII大量进来,我们现金流量大量地减少,我不知道这个市场会不会还跌,但是目前这些投资人觉得从价值投资角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了。”吴大林称。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前述的瑞典国民退休基金的Thomas,2007年,他就开始研究中国的A股市场,但是当时A股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了30多倍,他觉得当时估值偏高的A股并不适合做长期投资标的,而现在他的看法有了逆转——投资A股的合适时机到了。 管理超过70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邓普顿(Templeton),也顺势于11月30日成立“中国机会基金”,意在捕捉中国新阶段增长和A股潜力。邓普顿上一次推出中国股票基金需要追溯到1994年,其近10年累积回报为293%,规模为21亿美元。 早在2007年邓普顿便已获得QFII额度,但当时面对估值高高在上的A股并没有出手,之后其额度被中国证监会收回。而此次邓普顿新获得的QFII额度为1亿美元,据其研究团队的一位分析师称,销售顺利完成后,12月初即开始建仓。“我们会比较看好消费股、医药股,且A股比海外上市的中资股更有趣的地方在于,有很多特别的小行业,如旅游、中药和酒类股。”该分析师称,“且该基金的掌舵人周国刚的投资风格‘非常稳健’,会以长期持有为主,相信他在A股市场的换手率会很低。” 邓普顿资产管理的明星基金经理Mark Mobius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很多忧虑,但“我们仍以积极而正面的态度投资中资股”。他坦言,GDP增速也许已经驶出了高速路,但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正经历结构转型,“有些许放缓是无可避免的,而我们看到的是相比其他经济体,中国增长依然强劲。” 而这些情景在2005年似曾出现。当时,A股亦一路向下,监管部门亦开始对QFII打开闸门,政府期待QFII更注重价值投资、更注重长期投资,希望通过他们的行为给中国的投资人带来一定的影响。之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潜伏在蓝筹股的QFII赚得盆满钵满便迅速撤离。 交银施罗德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战龙表示,他接触到的QFII,在对上市公司做尽职调查的时候,会看公司过去三年以上的投资回报率,看公司团队是不是稳定,他们实际上关心的是业绩背后是不是有一个可持续的机制来支撑,这个与目前市场的投资行为有很大不同。 吴大林认为,QFII发现股票超卖就会进来买,而在2005—2007年,当股指涨到近6000点之后,很多的QFII投资经理都去度假了,因为他们完全靠价值来判断是否入手或出手,这确实会对中国投资人带来一个示范的作用。 虽然目前QFII大笔涌入的趋势明显,但是其占中国资本市场的比重仍不到1%。这与整个亚太区各市场的平均35%的比重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