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报50.6%,较上月升0.4个百分点,不仅在50%枯荣线上方站稳脚跟,同时也是连续第三个月回升。这一先行指标回暖并非特例,而是近期公布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众多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临近年末,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令担忧经济进一步滑坡的人士舒了一口气。 中国经济“复苏重现” 今年以来,制造业PMI走势出现小幅波折,在4月份达到峰值53.3%后便一路下滑。不仅连跌5个月,而且在三季度跌破50%枯荣线。这也与今年前高后低的经济走势如出一辙。随着近三个月PMI的稳步回升,中国经济逐季回落态势在四季度已发生扭转。 “一落一起”间,“PMI指数变化折射出稳增长政策的逐渐起效,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内生动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说。 事实上,中国经济形势转暖并非只体现在PMI数据上,10月以来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都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6%,比9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1%,达到6月份以来环比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前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0.5%,今年以来首次“转正”。其中,10月当月同比增长20.5%,较9月涨幅扩大12.7个百分点。 持续低迷的外贸领域也传来难得的好消息:出口增速从8月份的2.7%连续两月上行至10月份的11.6%,同时,进口增速也从8月份的负增长升至10月份的增长2.4%。 “中国经济已从四季度开始复苏,而且这一温和复苏势头将延续。”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说。 回升后劲尚存“悬念” 尽管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已无悬念,但经济反弹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部分经济学家在渐为乐观的表态中,仍不时提醒谨防出现“W”双底复苏。 中金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短期内经济的反弹没有悬念,但动力来自于补库存,而不是总需求的回升,经济反弹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也存在不确定性。 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PMI分项数据看,近几个月来,生产指数整体回升力度超过新订单指数,显示去库存并没有伴随着去产能,需求的回升很容易导致生产的全面回升,最终导致库存的重新升高并抑制经济的继续扩张。 在内需还不稳定的同时,外需同样不甚明朗,复苏显然“仍在路上”。继欧债危机之后备受瞩目的美国“财政悬崖”也被视为一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