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正有意将“智能城市”这一概念变成一个“筐”。 这个“筐”里装着其过去一年几乎所有的新产品,Surface、Windows phone、Office 365等。当然,还有微软认为“智能城市”最重要也最基础的Win-dows Azure ——微软云计算平台。 理想的情况是市场认可这个“筐”里所有的东西,然后一次性购买全部产品。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中国,“智能城市”更多时候还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概念;而在全球市场,当人们在说“智能城市”时,大部分时候都指的是一些城市的智能项目。 即使是雄心勃勃的微软,也不得不承认,尽管“智能城市”已经是其进军大城市和内陆中等城市的重要支点之一,但是没人说得清楚,这个涵盖了其公共事业部政府、教育、医疗和交通等领域的板块到底将在未来微软中国营收中占据多大的份额。 销售人员的好消息? 作为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战略部总经理、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在大中华区做销售已经进入第四年。 他说他前三年其实都过得很郁闷,“郁闷的地方是,有的时候有很多好的东西不能到中国来。”比如,微软公有云进入中国就是一波三折,因为需要解决数据中心运营和互联网服务的资质问题——外资云服务商如果要落地,要么组建合资公司,要么采用授权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运营——微软选择的方式就是与世纪互联共同运营。此外,中国企业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比例不足30%、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偏低、电信、联通两张大网之间的互联互通障碍等,也阻碍了国际公有云平台落地中国。 但这种令人郁闷的局面在过去一年来似乎有所打破。从2012年3月起,微软陆续发布 Windows Phone、SQL Server、Surface、Windows Server、Windows 8、Windows Phone和Office 365等。至于与智能城市业务最直接相关的云计算平台,微软更是不遗余力。2012年11月,微软宣布Windows Azure公有云平台和Office 365即将进入中国。 但事实上,早在微软2010财年,微软87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中的70%就给了云计算相关技术。在微软2012财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到了98.1亿美元中的80%以上;未来微软的4万多名工程师中,将有90%从事与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有关的研发。而全球最顶级的20家电信公司、银行和制药公司中,已经分别有13家、15家和16家开始使用其云服务。 但问题是,如此之多的产品,要以什么样的概念集中售卖呢? 2012年11月,微软选择了长沙这个内地省会城市做其“智能城市”的第五站。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公共事业部总经理曾良表示:“选择长沙成为微软政府合作项目的新一站,是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原和内陆继续深入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他管这样的路径叫做“中部迈进”;而这样的城市叫做“桥头堡”或者“先驱”。 事实上,在长沙之前,微软已经在上海、昆明、青岛等地做成了一些智能项目。比如,为上海瑞金医院构建病历分析资料库、为云南省开发小语种软件、在成都做猪肉检测系统等。 目前,微软尚未跟长沙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微软做智能城市,不仅能提供硬件,还能提供软件,这与IBM卖咨询服务(的模式)是不同的。”微软新兴市场事业部主席兼国家竞争力首席战略官奥兰多·阿亚拉表示。他同时也是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 微软CEO鲍尔默也曾不止一次说过:“你要是看远一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可能还是在软件上。但你很可能会更愿意把我们看成是一家设备和服务公司。” 在某种程度上,既卖硬件又卖软件这一策略的确将微软与其他智能城市解决方案的“卖家”区分了开来。比如,IBM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在基础设施的物联化、数据整合互联化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交通、水资源利用、医疗体系、平安保障和应急系统的智能化。它偏重于软件服务;而西门子则集中于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楼宇和智能城市安全控制系统上,重点仍是设备。 但拥有众多智能产品或许也正是微软的软肋所在:在一个不够成熟的市场里,货品最全的不一定就是卖得最好的。事实上,如何将散落于各个部门不同业务的“散银”变成“整金”是智能城市业务留给所有参与者的难题,即使是产品“软硬兼具”的微软也不能例外。 一棵树的生意 奥兰多本来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受记者专访,但却被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因为这位微软新兴市场主席兼国家竞争力首席战略官花费了半个小时详细演示,为什么Surface“不仅仅是一台电脑”。 “它可以连接云计算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移动终端。”他强调,能够同时运营公有云和私有云、从而允许客户在公有云、私有云和“公私混合云”中进行选择正是微软的竞争力所在。 “IBM也许知道怎么建设私有云,但他没有运营公有云的经验;Google有运营公有云的经验,但它不是一个平台性质的解决方案的公司,不能够给你提供私有云。”微软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费高敦表示。 但“云”究竟能干什么? 想象一下:一位巴塞罗那的居民利用手机偶然拍到城区街道边的一棵树,树出现了虫蛀迹象。他把照片上传到了市政府的信息库。后者在第一时间内对这棵树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并通知市政部门前往维护。在这个案例里,显示的是基于云处理器的数据库能有多大的容量和多高的运营效率。同样地,如果将此案例中的树换成别的物件,比如下水道井盖,也是成立的。 尽管微软将智能城市业务归在“公共事业部”,但实际上,智能商务项目也是智能城市的一部分。比如,在汽车4S店里,展示屏可以根据数据库里的信息自动识别顾客身份,包括他的年龄和职业等,还可以根据顾客的指示展示出车的各种详细信息,包括自动换色、详细配置、维修保养等;在顾客了解车型的同时,后台的Windows系统可以把该顾客关注的车型信息记录下来,传到后端的数据中心。后端依赖于SQL Server就可以分析这名消费者的关注点以及在什么地方投放广告会吸引到这样的顾客。 早在2012年微软公布其新财年计划时,就宣布其将在全国15个省20个市建分公司。这不能理解为专为“智能城市”业务而采取的新动作,但这无疑将加快其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也让微软看起来,在智能城市方面已是“志在必得”。 当有人质疑“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参差不齐,智能城市到底能有多大市场”时,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公共事业部总经理曾良回应称,“当你建设智能城市,实际上就产生了新的需求——对本地的信息化产业的需求。这样反而推动的是这个产业链。所以某种角度来讲,可能现有水平低的还会有后发优势。” 中等城市对于技术前沿的把握是否到位也是人们疑虑的焦点。曾良表示,这意味着微软将会花费一些时间去做一个“教育者”。但他也强调,偏小点的城市还能打造成更好的样板。“抛开技术后方优势看,城市规模略小一点,控制力、执行力就要强一些。做系统的时候,壁垒就少一点。” 微软似乎是信心满满。但它其实还没有想好接下来15个省20个市分公司的管理模式。费高敦说,对于新设的省级总经理,“到底是采用垂直的模式,还是地域管理的模式,这个其实是可以探讨的”。 同样还没确定的是目标。尽管“智能城市”已经是微软的重要业务,但是没人说得清楚,这个涵盖了微软公共事业部政府、教育、医疗和交通板块的业务到底将在未来微软中国营收中占据多大的份额。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费高敦曾表示,“公共事业部的业务是微软中国这几年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