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对物联网的认知仅仅是追溯“这块后腿肉来自哪头猪”;而在瑞典,已有药企研发部门将智能芯片嵌入产品包装盒,购买者何时开封、何时服药,海量数据尽在掌握,并据此推出提醒服药服务,令慢性病控制药物销量足足提升三成。 当物联网技术与日常生活日渐相融,其涉及的大量敏感信息资源安全亟待关注。日前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联网学术大会上,物联网基础理论系统的首席架构师丹尼尔·恩格斯博士甚至直言,“我们需要保卫每一台烤面包机”。 信息追溯仅是第一步 “信息追溯仅是第一步”,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王晓阳看来,物联网的有趣之处在于它通过各种传感器,将客观世界的事物变成数字,单纯展示这些数据只是应用的初级阶段,而深入挖掘、分析并创新利用,才是更高境界,不仅可能开创新服务、新产业,更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可以想象吗?网上游戏的开发也许不再由自然人主导。如今在欧美国家火爆一时的某款网络游戏,其设计开发并非凭空构想,而是源于此前对大量游戏玩家的行为模式采集,该人群的主要在线时间、充值时间点、对游戏中特殊关卡、物品的需求度等等数据,真正决定了游戏设计的走向。 在美国市场上,已经出现“有记忆、会说话”的跑步机、体重秤,可以自动记录拥有者的锻炼习惯、体重变化,并上传网络,个人可据此获得定期的健康指导。更值得一提的是,成千上万台体重秤、跑步机提供的真实数据,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地区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欧洲大超市“碰钉子” 当物联网技术为生活带来更多便捷的同时,对其疑虑也在蔓延,即使在物联网技术已有十余年发展基础的欧洲也不例外。来自苏黎世AUTO-ID实验室的弗洛兰·米歇尔道出憾事:此前曾有家大型连锁超市有意使用新技术,在每件商品包装中嵌入射频识别芯片,可实现自助结账,商品到过何处的详实记录,万万没想到在实践中碰了钉子。原来,当地居民不干了。因为追溯商品也录下了个人信息,购买时间、使用地点……这些都是隐私。最后,在抗议声中,超市方无奈挥别新技术。 专家指出,海量信息采集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但是否侵犯隐私,在法律界线上如今依然模糊,并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令更多研究者担忧的是,采集到了信息,其安全性如何保证?举例来说,如今世界知名品牌红酒在瓶身包装中嵌入芯片,确保真材实料并可追溯,若被“黑客”截获数据、伪造信息,便可浑水摸鱼。 更有甚者,日益发达的技术令信息采集可以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未来,高速网络支持下,手机、电脑摄像头,甚至冰箱、微波炉,都可在不知不觉中协助记录人类的身体、行为、习惯、饮食摄入、周围环境、沟通和社交活动等各类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者获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是恩格斯博士呼吁“保卫烤面包机”的动因。 优先探索“相对安全” 那么是否该就此放弃“结网”? 在不少专家眼中,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安保”问题有些类似,但难度更大。两者都涵盖了读取控制、隐私保护、用户认证、通讯层安全、数据完整性等多个领域,但前者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数据,这一“所有权”特性导致其与处理“文本”为主的传统互联网相较,安全要求更高。 “信息技术领域从来没有绝对的安全,”王晓阳教授话锋一转,“但完全可以凭借技术、机制互补,不断扎紧篱笆,追求‘相对安全’。” 他特别指出,在过去的网络技术研发中,有这样一个挺普遍的“坏套路”,即明知安全性重要,却在设计实践时只顾开发其他可盈利的功能,等到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漏洞,才匆忙弥补,这可能导致事倍功半。他说,“如果能在设计架构的最初就优先考虑安全性,结果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