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位于本市北京东路的罗维邓白氏公司上海总部,陆续离开的员工被迫消化着突如其来的遣散令。 就在一个多月前,这家知名营销公司手头握有的1.5亿中高端的消费者信息,仍是同行艳羡和客户追捧的香饽饽。但遭央视曝光其非法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证据后,其昔日风光也走到尽头。本报记者从其内部员工处获悉,昨天美国总部已决定终止在华业务,他们也接到了遣散通知,而尚有部分负责人仍在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邓白氏不做,其他‘氏’做。 ”一位业内人士担忧,目前类似邓白氏的贩卖个人信息现象一抓一大把,呼吁配套法规尽快出台。 人去楼空: 罗维邓白氏遣散中国员工 昨天,美国邓白氏公司决定终止罗维邓白氏在中国的业务运营,并遣散大部分员工。其官方对外宣称,关停是“出于调查的进度、需要的时间和成本考虑”。 “从上个月开始,大家就被紧急安排在家待岗休息。有同事陆续离开,今天回来也是来收拾私人物品、办离职手续的。”已离职的员工安娜(化名)告诉本报记者,公司早已树倒猢狲散,有的负责人至今仍在警局配合调查。 作为去年一年就赚进1.3亿元人民币的吸金机器,罗维邓白氏的“猝死”令人唏嘘。截至昨晚,其官网已无法访问,但它此前曾在首页骄傲地写道,自己手中掌握着1.5亿中国中高端消费者的信息,可以应客户的要求按照地域、时间、身份、资产情况等各方面进行精准筛选,并大规模群发营销短信。 不过,央视“3·15”晚会曝光称,罗维邓白氏涉嫌非法并贩卖采集公民个人信息。该公司将一个人单独一项信息内容称作一个字段,对外出售一个字段的价格是0.3元,信息越详细,价格越高,详细包括邮编、姓名、地址,电话、车型等。对于常接到房产中介、商铺推销、用户调查等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用户而言,罗维邓白氏很可能就是“罪魁祸首”。 黑市热闹: 更多信息贩子仍暗中存活 “杀了一家,不知道要起来多少家。邓白氏不做,其他‘氏’做。”对于罗维邓白氏的关停,一位业内人士昨天表示,有人买,才会有人卖,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面前,仍有大批信息贩子在暗地里蹦。 在央视的暗访过程中,罗维邓白氏坦言,一些基金、证券公司都是他们的老顾客。 “他们自己不能做这种外呼服务,证监会、保监会不允许他们做。通过这种方式,也是钻一个监管空子。 ”其负责人表示。 曾从事营销顾问行业的邹小姐告诉记者,按国外普遍做法,用户数据需要通过营销公司以调研等方式主动向个人获取,如在调研中,会征询被访者个人意见,是否愿意接受商业信息等;又如用户注册网站时,是否勾选“允许发送产品信息”等。 “但国内部分公司就游走于灰色地带,若依靠常规调研搜集的个人信息,一是精准性不够,二是需要花很大的成本。 ”邹小姐透露,由于相当一部分用户注册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很“小儿科”,向其投放广告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是想办法从银行等关键企业购买,这样又快又划算。但罗维邓白氏买来又转手贩卖,显然是‘过’了。 ” 企业困惑: 购买用户信息是否侵权 “上海车主信息,一元钱150条”、“1角/条用户信息,月收入上万人群,绝对金主! ”直到昨天,记者仍能在网上搜到大把广告信息。 对于不少企业而言,他们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困惑:贩卖这些廉价的隐私信息也许是犯法的,那购买呢? 在沪上经营着一家电销企业的孙经理告诉记者,他隔三差五会通过各种渠道大批量购买用户数据库,交给几十名电话销售专员挨个 “轰炸”。“如果不买数据库,那推销起来简直就是没头苍蝇,成功率低得可怜,根本不现实。 ” 某保险业人士也坦言,目前行业竞争激烈,需要依靠“兵强马壮”取胜。“兵强”顾名思义是销售队伍,“马壮”则需要“粮草”供应充足,而“粮草” 便是电销客户资源。 “现在保监会有很多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对获得用户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予以规范,但仍有个别公司会走一些地下渠道。 ”该人士表示,银行和保险作为经常遭遇“泄密”担忧的敏感行业,也正在期盼国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尽快走上立法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