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互联网音乐模式中,似乎音乐产业链条中的每一方都不高兴:唱片方抱怨盗版横行和分成过少,互联网公司依靠广告收入和游戏联运难以支付昂贵的版权费用,音乐人分成的大概数字也仅仅在3%至5%之间。 当越来越多利益方难以从免费的网络歌曲播放和下载中获取收益时,移动互联网被看成与音乐结合最为默契的终端,正被业界越来越多的人看好。 移动性与音乐有着天生的契合度。纵观现在主流的音乐渠道,苹果应用商店iTunes,最初也是从iPod的iTunes中发展而来,而iPod正是人们移动听歌需求的演进;Pandora50%的流量来自于移动;Spotify的付费收入中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手机音乐付费。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让移动的优势表现更加明显,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音乐公司希望找到广告以外的移动盈利模式时,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彩铃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许多唱片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 文化部《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为3.8亿,无线音乐市场规模达24亿元。 几乎所有音乐人和渠道商都会一致地说,音乐产业的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上,但几乎没有人可以说出移动互联网的具体机会。 移动互联网能否救音乐?机会不只是在单纯的移动互联网,基于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悄然改变,一场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已经悄悄开始。 毁灭 在互联网的音乐模式中,由此引发的相关领域都可以赚取收入,而音乐本身却并不挣钱。目前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以下三大类: —广告收入和游戏联运。其中游戏联运是指当用户进入到互联网音乐公司的代理游戏中时,用户在游戏中的消费由音乐公司与游戏运营商分成。 —粉丝经济。基于重度用户产生的盈利模式,如演唱会门票代理等。 —增值服务收费。比如QQ音乐推出的绿钻,用户可以在QQ空间悬挂自己喜欢的音乐;比如YY音乐、9158等在线直播,它更类似于与社交相关的泛音乐,通过用户间的互动提供增值服务。 互联网公司获取的收入大都局限于第一种。音乐作为一款有价值的产品,本身难以获取收入,只能通过广告和极小部分增值服务获取收入。以前可以通过购买磁带、CD为音乐产品埋单,而如今却没有找到可替代的实体收费方式。音乐人可获取收入的唯一方式是收取版权费,却面临着盗版横行的问题。去年,整个唱片业的收入只占到了2亿元,但盗版却高达18亿元。退一步说,即使没有盗版,互联网本就不多的广告收入也难以让音乐市场的蛋糕更大。 酷我音乐曾经尝试过付费,但其创始人兼CEO雷鸣告诉《环球企业家》,正版化花去了大量成本,但付费用户不足万分之一,情况不容乐观。 互联网从来就不缺乏创新,基础服务的免费时代,虾米音乐就依靠个性化服务在尝试收费,但技术的发展让其收费模式也遭遇瓶颈。 这是四个阿里巴巴人和一个音乐人建立的公司,除了COO王小玮负责运营以外,其他人负责技术。深入研究虾米音乐的商业模式,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音乐淘宝”,而与淘宝不一样的是,它在4年前的创业之初,已经做了阿里巴巴近期才高调做的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 虾米音乐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让音乐人和用户自由“交易”。用户每下载一首歌曲,将直接向音乐人支付费用,它改变了现在音乐“歌手-唱片公司-分销-用户”的销售渠道,直接让歌手面向用户,用户用付费下载听歌与歌手交易,虾米只收取平台费用。 如果是独立音乐人,与虾米音乐签署版权协议以后就可以独立运营自己的歌曲了;如果是唱片公司,双方按下载次数付费进行版权费支付。 你会不会好奇,有那么多免费下载音乐的地方,用户为什么要去虾米音乐呢?王小玮认为,这在于虾米音乐给用户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正版音乐和更加个性化的需求。 除了模式新颖,虾米音乐搭建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云服务平台,精准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为用户推荐喜欢的歌曲。王小玮总结虾米音乐最大的创新是:深度挖掘用户的核心需求。这也是阿里巴巴现在正在进行的大数据业务,虾米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把这个需求考虑进去。“对于一家创业型公司来说,这对技术的要求和服务器的要求很高,但我们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做。”王小玮说道。 如今,很多运营商买来的歌曲,在曲库里一年也没有播放过一次,一方面造成了版权成本的浪费,对艺人来说,很多原创歌曲无法推广。而虾米根据用户兴趣推荐的个性化音乐菜单,在两星期里可以有一百万首歌,其中曲库中1/3的歌曲会被听一百遍以上。 对消费者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发现更多好听的歌曲,而对于音乐人来说,这种精准营销找到了适合音乐传播的推广渠道。 “每次我们推出一个新产品,就都会有人抄袭,包括一些大公司。我们欢迎抄袭,因为他们只能抄到表象而没有抄到我们的核心系统,他们抄袭的速度也远远赶不上我们创新的速度。”王小玮很自信。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也曾感叹,这个付费和个性化模式符合音乐产业未来的发展,可能颠覆音乐产业的现有模式。这也是虾米创始团队的创业动机,用王小玮的话说是“看到了未来,不把这个未来做出来会很难受”。 随着技术的发展、缓冲速度的变快,这一模式现在正面临的挑战是,用户可以随时在线收听而不用下载音乐,下载看起来越来越不那么必要。支撑虾米网的付费音乐模式面临挑战,必须寻找新的渠道。 重生 王小玮很坦然地承认,技术发展导致的下载量减少确实是虾米遇到的问题,出路在于做更多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探索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基于云技术推出各终端同步,让电脑上听了一半的音乐可以在手机上继续收听,以及离线听音乐等。 另一大难题是移动版的版权问题。据了解,如果要做正版的曲库,唱片公司遇到大的音乐互联网公司,价格可能会翻一倍。如果要开发移动客户端,客户端中歌曲的版权需要另行收费。 境遇完全相反的是早期的酷我音乐。早在2007年,酷我还是个小公司时,雷鸣意识到以后应该正版化发展,于是他的团队去几大唱片公司谈正版合作,结果唱片公司却不屑一顾:“太小了,等你们大了再来找我们。” 版权问题还不止于此。APP应用唱吧突然走红,其运营的隐形风险在于版权困境。“唱吧不是不想解决版权问题,陈华(唱吧创始人)来找我,他是不知道歌曲的版权在哪儿。”无限星空音乐集团的创始人唐月明说。比如《爱情买卖》这首歌,由于录音、发行在不同的公司,它的版权可能同时属于环球时代、富士太平洋、百代和EMI等公司。 目前,数字音乐的版权问题正处于这种混乱的局面中:没有统一的价格,市场上也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报价。对于小的数字音乐渠道商,公司太多业务太小,唱片方只能放任自流任凭盗版横行;而较大的音乐商,却被勒得“气喘嘘嘘”。 另一个消息轰动了业界:包括时代华纳在内的几大国际唱片公司,将联合酷狗、酷我、百度Ting、QQ音乐、虾米音乐等多个音乐服务网站,尝试采取音乐下载收费包月制度。这已经不是音乐行业里第一次嚷嚷着要收费了,这次音乐网站联盟推广的付费活动是否会与以前有所不同? 唐月明透露,目前,这件事情不是简单的自发形成,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也在联合推动全力打击盗版,已经有了一些盗版音乐网站判刑的事件。 王小玮补充,此次的收费,不是直接向用户收费,而是唱片公司向渠道方多收费,通过版权成本结构的变化来逼迫这些音乐服务公司共同向用户收费。版权成本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唱片公司向互联网公司收费时,以前是包月收费,现在是包月+按次收费,不仅仅每下载一次要收费,用户每在线听一次也要收费。逼迫互联网公司承受这种压力的目的在于,让公司联合向用户收费。 在互联网音乐市场,只要主流的厂商有一个免费,则可能打破未来想要培育的付费格局,采取联盟的方式,是目前培养用户习惯最好的方式。 付费事件的推动,更是加剧了互联网公司与唱片公司心理战。比如,唱片公司希望抬高版权价格获取更多收益,互联网公司希望尽可能地压低价格以缩减成本;同时,唱片公司希望能够用互联网渠道为歌手争取更多的推广位置和宣传渠道,而互联网公司希望以帮助推广增加营收渠道或压低版权价格。双方都会在营销和销售方面不断平衡。 王认为,虽然版权方与唱片方的博弈一直都存在,但基于虾米以前的商业模式与此次的趋势比较相似,总体来说还是件好事;而对一些传统商业模式的互联网音乐公司,可能挑战更大一些,行业将在2013年洗牌。 总的来说,这对音乐行业仍然是一个利好消息,倡导正版音乐打击盗版,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这都在给音乐行业注入正向的能量,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良性。 付费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基于政府、公司,也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为付费探寻出口的功劳。 动荡也是变革的机会。虾米音乐基于移动互联网以及它与互联网融合的趋势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探索只是冰山一角。移动互联网的妙处在于个性化的APP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差异化服务的机会。而个性化服务,正是付费音乐的基石。不妨看看有代表性的一些创新探索。 提供增值服务 酷我在苹果应用商店音乐类的免费排行榜保持第一,但雷鸣对付费音乐的前景,只是谨慎乐观,用户听歌的基础服务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是免费的,必须提供更好的差异化服务让用户付费,比如加强榜单运营、推出电台、云列表同步等功能,也可基于用户的网络状况,动态调整音质。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在于,以前用户只下载歌曲,没有必要注册,而要实现手机端与PC端的同步,用户不得不注册。当用户开始拥有自己的ID号码以后,有了更大的黏性和数据,可基于此做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歌手打造APP专辑 今年3月,民谣女歌手曹方做了一个尝试,她将自己的新专辑《浅彩虹》做成了一个独立的APP,放到苹果商店里付费下载。除了传统的唱片,《浅彩虹》更加适应智能手机的特性,比如手指一划,就会出现彩虹的特效,歌词背景是精美的动画插画。此唱片上线一周,就在APP Store里冲到了前十。这款定价30元的收费软件,其中苹果拿分成的30%,音乐人和技术开发者平分剩下的70%。在传统的经过唱片公司和互联网渠道推广以后,一般的音乐人只可以分成3%至5%。而APP专辑带来的收入远远高于传统渠道。 粉丝经济个性化营销 九天音乐是国内最早的一批音乐网站,随着互联网免费音乐下载服务的推出,坚持正版的九天音乐不敌昂贵的版权费用支出,一度面临巨额亏损。移动互联网挽救了日渐式微的九天音乐。通过与中国电信合作,基于明星的“粉丝经济”效应,发行针对单个明星的个人APP下载服务,并在APP中综合了明星的新闻、活动通知和歌曲。目前九天音乐已经发行了超过200个APP,采用老歌免费新歌收费的模式获取收入。 挖掘用户需求 社交性的K歌应用唱吧,上线后短短3天的时间里,冲到了App Store免费金榜的前十名,第四天高居榜首,如今每天有超过百万用户为此着迷。创始人陈华反复强调,唱吧之所以能火是因为找到了用户想要唱歌的“刚需”。 打通各种终端 多米网的创始人兼CEO石建平一直强调,自己是行业里最先推出移动版本的音乐网站。早在2009年,智能手机还并未像今天这样普及,石建平就已经开发出了针对低端智能机的“开心听”。直到2010年,智能机渐渐流行,石建平迅速开发出了针对于Andriod系统的“多米音乐”。多米最终想打造的产品是,通过各种终端,手机、电视、网络、车载,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想要的歌曲,不用担心下载、找歌,打开就能方便地听到想要到歌曲,让音乐个性化方便化,变成一种“享受”而非“准备”。 车载也是大市场 酷我音乐推出了汽车移动音乐的应用程序,内置在智能3G行车系统中,打开接入互联网的“酷我音乐”软件就可以随心所欲欣赏歌曲,同时也推出了专门的车载电台和音乐频道。 音乐嵌入游戏道具 无限星空的唐月明称,目前移动互联网将会是音乐的延展性市场,已经有360游戏厂商找过来希望合作,在游戏中植入音乐。未来,音乐也许可以变成游戏中的虚拟物品进行销售,网游的广大中国玩家,已经习惯了为游戏付费,在里面买东西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音乐也可以成为物品之一。 建立移动音乐孵化器 无线星空音乐集团正在建立国家移动音乐孵化器。现在一两个人就可以做一款音乐产品,APP生产变得越来越便捷,音乐推广也会逐步移动化。 云服务提供商业化储存 当用户渐渐习惯了用手机听歌,不同终端的转换变得更加麻烦。亚马逊的做法是,为新用户提供5GB的免费储存空间,当你想拥有更大储存构建,就付费购买。而在中国,国人免费意识过于强烈,亚马逊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开发的移动音乐模式,在国内很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