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山西吕梁官场“地震”的“吃空饷”副县长王辉女士刚刚躬身下台,另一个接踵而来的重磅消息又让大众震撼不已:浙江永康,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在近日的政府自查自纠中竟查出有192名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而这些人中,有的已经请假20多年,还有的甚至被判处刑罚,但却依然一直“吃空饷”吃得很香。如此另类“传奇”,连“吃空饷”15年矢志不渝的王辉副县长也只能瞠乎其后。 一南一北两起“吃空饷”事件的不期而遇,在不断挑战公众底线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不得不正视着这个无情的现实。 运动式纠偏逃不出怪圈 日前,浙江省永康市的市委机关报《永康日报》引起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该报用整整两个大版篇幅,刊登了永康市纪委《永康市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曝光、公示了该市192名因各种原因“在编不在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何谓“在编不在岗”?用老百姓的话通俗来说,就是“占着位置不干活”,最恶劣的情形,无过于干拿工资不上班——即“吃空饷”。《通报》中将“在编不在岗”的类型分为八大类。其中,长期泡病号“吃空饷”是最普遍却又最不正常的现象。 说它是最普遍的,是因为在此次调查中,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的人员,共69人,超过“在编不在岗”总人数三分之一。而说它是最不正常,是因为这 69人中57人至今仍领着工资,具体情况更是五花八门。从初中教师胡某的例子中可窥一斑。 作为调查中病假人群的代表性人物,胡某的经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他今年50岁,在1989年11月,27岁的他就因病请假,这个假一请就是 23年!却一直领着财政拨款的工资。 一个职业生涯至少三分之二时间都在请病假的人,如果病情真那么严重,为什么没有办理提前病退手续?不仅如此,在占用了有限的教师编制同时,他却没有真正履行教师职责,还享受着不用上班就能领全额工资的待遇,这对于那些勤勉的人民教师而言,公平何在?这些问题,实在令大众很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胡老师并不是唯一的“幸运儿”。根据《通报》披露的情况,类似胡老师的情况,包括他在内,请假时间在20年以上的共有3人;请假时间10年至20年的,共有8人。如此大面积的泡病号“吃空饷”,有关部门竟恍若无睹,这背后的利益纠葛令人深思。 如果说泡病号“吃空饷” 看似还有一个掩耳盗铃式的理由,那么此次调查曝光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赤膊上阵,毫无掩饰,真正令公众出离了愤怒:“在编不在岗”的刑罚人员共有7人,其中有两人被判处缓刑,却仍领着工资。 个人被判处刑罚,意味着在一定期限内,他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赎罪。但与此同时,这些人还在堂而皇之地享受由民众税负而来的财政拨款供养。看到这些,每个人心头都会画个大大的问号:这到底算是奖励还是惩罚?但如此荒诞的事实,却在当下“合理”存在着。 以上种种,不过是此次调查中在自查阶段暴露出的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而面对如此触目惊心,大众的质疑也接踵而来:永康“吃空饷”问题长期大面积存在,纪检监察部门早干什么了?其实,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据报道,早在2004年,金华市(永康为其下辖县级市)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效能革命”建设,主抓政府机关“人浮于事”、“在编不在岗”等弊病。今天永康查“空饷”的大张旗鼓,掩饰不了其姗姗来迟的事实。 对此,有永康市纪委工作人员坦言:“虽然以前也开展过类似的工作,但从未采用过公示这种公开的方式,也从未上升到市级重要工作的层面,结果都不彻底。” 看来,这就是关键。存在问题不是不知道,但以往有关部门查处仅浮在表面。之所以此次检查不同以往,动了真格的,有网友分析指出,主要是因为永康前不久刚刚换了市委主要负责人。中国官场自古以来讲究“新官上任三把火”,那如何出政绩呢?财经、工农业显然很难短期内见效,而提高政府效能是个投入少、见效快的民心工程。于是,自2006年就上任的永康市纪委现任人马终于雷厉风行了一把。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公众为之欢呼雀跃的,就只不过是一剂迟来的官场“兴奋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纠偏运动,充满了自上而下的人治色彩,与我们期待的法治在途是南辕北辙。因为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缺乏来自底层最广泛大众高度参与的政治活动,都逃不出这个循环——人在,政兴;人去,政息。 “吃空饷”已成制度顽疾 十多年前,曾有报道说仅有35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宁夏同心有1.1万名干部,其中包括不少“娃娃干部”、“书包干部”,甚至四五岁的“学龄前干部”,被称为“同心现象”。这还引发一种说法广为流行:落后地方除了吃“皇粮”,没别的出路,所以人们争着去吃官饭、“吃空饷”。 但在今天,“吃空饷”早已不是个别落后地区的“专利”,而是不分南北的制度性顽疾了。君不见,2005年8月,四川省南充全市清算出2323名 “吃空饷”者;2006年,甘肃省发现“吃空饷”者908人;2008年,安徽砀山县仅自查阶段各单位上报吃空饷人员就达385名。2011年,山东金乡县查实吃空饷人员210人,湖南东安县查实吃空饷人员152人。自今年以来,资源丰沛的山西省,也被发现同样是“吃空饷”底蕴深厚地区:2012年1月,山西静乐县委书记之女王烨,被指延续5年“吃空饷”累计10余万元。而就在前不久,山西吕梁文水县又上演女商人王辉变身“吃空饷”副县长事件,紧接着媒体又披露出该省侯马市国土资源局职工卢建平“从未上过一天班,却以干部身份领了9年工资,而且工资还逐年增加”。 这真是 “吃空饷”实在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看来,目前“吃空饷”公开化、制度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现实中,“吃空饷”也有若干种不同形式。一是财政支出不公开下的“吃空饷”,大多数人“吃空饷”都是借此漏洞。如果各级财政预决算公开透明,工资薪酬支出、公务招待费用公众随时上网可查,吃空饷的人和事自然就没有可能隐藏。遗憾的是,“公共财政”、“财务公开”虽早已写入中央决策,实行起来却步履维艰。2011年,湖南永州零陵区有校长对教师停薪留职隐瞒不报,截留其工资“吃空饷”,对此,区教育局长竟称:“空饷吃的是地方财政,关你(记者)什么事?”二是特权造就。这是“吃空饷”的高端,其中包括违反党纪国法而倚仗各种“潜规则”造成的种种个案,如王辉“当选”副县长是吕梁市领导下达的指令,在人治的环境下,县委书记当然不敢抗命了。而与这种权力横行相比,她“吃空饷”又何足道哉。最严重最普遍的,则是“官本位”造就的“吃空饷”。历年来机构改革与企业改制最大不同就是,干部的既得利益被维护。所以,分流的干部有的去国企做官,有的出去公费深造,最直接的就是停薪留职——保留一应“待遇”,爱干啥干啥,到年纪正式办退休手续。这就造成了有人“下海”还领工资的现象。还有所谓退居“二线”,就是像永康市说的,中层干部到了一定年限必须“让贤”给年轻干部,但并未到退休年龄。于是,不少退“二线”的干部工资照领,但上班爱来不来,来了也不干活,即永康市所说的“上班不够正常的”。 上述的“吃空饷”表面看彼此有差异,可深刻分析,其性质却是一样的——都是在权力庇护下,拿着工资不干活,或拿着工资干其他活。 是谁让荒谬变为“合理” 毋庸置疑,如果在一个企业,有人敢无理由不上班,那大多数下场都是被开除掉,因为企业天然的目标是盈利而不是无理由地养人。 可是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有编制的公家单位,养人的是公共财政开支。按某局长的话说,这与公众是不相干的。而在现实中,取自于民的财政开支,公众也确实没有多少问声“用之于民否”的发言权。于是,财政只是按照人员编制拨款,至于这个人干不干事,干得好不好,甚至有没有在位,有没有渎职,并不由财政所能洞察,更多是靠领导的个人态度决定的。只要在位领导决定其下属的名义存在,那么这些人员就是财政供养上的一个数据,亏的是公共财政,而绝不会是这个单位和领导个人。 既然公家永远都不会亏本, 那么进入公家被权力“包养”就成了不少希望解决一辈子饭碗人士的原始初衷。于是,有怎么样的为官理想, 就会有怎么样的进入官场的规则, 自然就会诞生一种彼此默认的荒诞而合理的行政生活。无论是挤破头要进公务员队伍, 还是进去了尸位素餐,又或者一边上班一边经商,甚至白领空饷不上班, 这些都不过是同一种官场生存法则的不同的形态。 不受监督的权力,让公众无法洞察官员的行为,难以评价官员的绩效,更使新老人士有恃无恐,不断身体力行上演着对“吃空饷”的认可,延续着“你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的香火传承。所以“吃空饷”吃得香,归根到底,只因有权力来“包养”。而杜绝这种现象的办法,恐怕还是要到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当中去找。 结 语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好色失德,但最终也没敢用自己的权力为情人莱温斯基包养个“吃空饷”的岗位。因为他深知,在法治社会,即使他贵为元首,私德有亏最多丢官了事,但权力私用,则注定会啷当入狱。 王辉事件发展至今,被山西省责令负责查处王辉事件的正是当初力推她上位的吕梁市委。这种“左手审右手”的玄机,是不是预示着,不受束缚的权力还将上演更多的包养“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