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信息
采购信息
招商信息
资讯信息
首页 > 热门资讯 > 财经资讯 > 我国皮具制造遭双向挤压陷入微利期

我国皮具制造遭双向挤压陷入微利期

01-08减速机信息网

  广东花都、福建泉州、浙江平湖、河北白沟是中国箱包产地中的四根台柱子,支撑着中国“皮具大国”的称号。   据某皮具协会人士介绍,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皮具业已经发展成为企业数量超过2.6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余万人,年总产值达600余亿元的大产业,中国的皮具市场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与皮具市场热闹繁荣的局面相比,皮具产业链下游的皮具制造工厂的境况,显得惨淡许多。   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皮具出口量锐减后,2012年,中国最大的皮具集散地珠三角的皮具制造工厂集体滑入“微利”期。做了十几年皮具OEM(贴牌生产)的“老皮客”邓老板也有些茫然。按照邓老板的说法,“2012年(利润)是一片倒”,而2013年,还看不到转好的希望。   皮具工厂正在经历“订单数量跟往年差不多,但就是没钱赚”的尴尬境地。   加工利润急剧下滑   “没钱赚”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走访皮具工厂时,听到最多的词。   摊开一年的账本,经历过“中国皮具发展黄金(1647.80,1.50,0.09%)期”的老板们很是郁闷。辛苦一年,入口袋的钱还不如往年的一个零头。说到2005年~2008年皮具制造行业的胜景时,皮具厂的老板们显得有些陶醉:利润高,工价低,来钱快。邓老板做皮具最风光的时候,一年净入300万元。从前年开始,年末进到邓老板口袋里的钱,一年不如一年。“2011年年末结账时,进口袋的只有30万元。”邓老板说。   实际上,这几年来,邓老板的生意跟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150人左右的生产车间,每个月为红谷、梦特娇、金利来、萍果等品牌皮具生产出1万只左右的手袋。   这几年,工厂里接到的订单没少,规模没变,但就是利润一年比一年少了。邓老板坦言,尤其是2012年,是他开皮具厂入行以来最糟糕的一年。   据邓老板介绍,同村一家有200来人,在客户中口碑较好,且做了十几年箱包的老厂在2012年8月份卖掉了。这些卖掉的厂都面临同一个问题:越做越亏。   亏本做生意,历来都是商人的大忌。从皮具厂改行的小朱对记者表示:反正没钱赚,熬着也没用。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其实,给品牌做订单的利润远高于做大路货的利润。比如,给类似红谷这样走专卖店渠道的品牌生产一个皮包,加工费大概为70元,而做大路货的加工费可能只有40元左右。   虽然做品牌的要求高,但相比之下,利润也更可观。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连做品牌加工的皮具厂都没钱赚,那些做低端代工的小作坊就更加困难了。   同样是开真皮手袋厂的黄老板介绍,2009年之前,一个包的纯利润能到25元左右,如今,能达到15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3年间,每个包的利润下降了40%。   邓老板指着隔壁几家工厂说,别看现在有些工厂成天亮着灯,每天敲敲打打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在熬。据邓老板介绍,租用他家厂房的那家皮具厂,已经欠租好几个月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2012年,珠三角地区能赚钱的皮具厂不到三分之一。   工厂成“夹心层”   皮具工厂利润的急剧下降,与产业链上游皮具市场的行情密不可分。   在这些皮具厂老板看来,眼下皮具加工工厂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的现状,主要是由于下游皮具品牌采购价格的增长幅度,赶不上上游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涨的幅度。   从2009年开始,皮具的原材料上涨幅度达30%以上。据黄老板介绍,2009年,花皮的价格为14元~15元,如今稍好点的花皮价格已经涨到21元~25元;一个做皮带的五金扣,2009年的价格是9元,如今涨到11元~12元。另外,三年间,皮具厂的人工成本翻了一倍。皮具工厂的总生产成本,比4年前上涨了30%~40%。   近3年,皮具产品采购价格的增长幅度和成本增长幅度之间,至少存在10%的差额。邓老板介绍,皮具采购价格上涨的幅度仅为20%左右。   据红谷皮具负责外单采购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开始,每个包的采购价格有所提高,但与工厂的成本上涨幅度相比,确实有差距。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在终端也不能一下子把价格拉太高,只能分担一部分皮具工厂因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高端皮具市场的话语权,长期被外国品牌把控,本土品牌所争夺的中端市场,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竞争也较激烈,品牌的定价权并不强。做专卖店的本土皮具品牌,在拼质量的同时也在拼价格,假如终端一下子提价太多,产品就容易卖不出去,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因此,面对上游采购无法给出更大幅度提价,下游人力、原材料上涨幅度巨大的落差,皮具工厂必须自己承受。   开皮具厂12年的张老板介绍,很多小皮具厂的利润率仅有10%,因此,这10%的差额,几乎拿走了很多小皮具厂的全部利润。   有实力的大厂仍在熬着,邓老板自嘲道:欲望不能像以前那么大了。毕竟,皮具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   用工成本高成主因   邓老板琢磨了几个月,他最后认为,推高皮具制作成本的主要症结在于:用工成本上升太快。绝大多数皮具厂老板,跟邓老板有相同的看法。   人工成本每年都在上涨,大约每年上涨10%以上,而皮料制作的大部分工艺靠人工完成,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不可避免地会涨价。   据邓老板介绍,2007年,皮具工厂工人的平均工资大概是每月900元,现如今,一个皮具工厂的生手月工资都达到了2000元以上。   而夏老板翻出来的一份工资账本显示,2010年,工厂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500元,2012年,夏老板厂里工人的月平均工资达到了2700元。   短短几年时间,工人工资上涨幅度惊人。夏老板认为,对皮具厂而言,用工成本除了每年都在上涨的工人基本工资外,不断增加的工人福利,也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开支。   2005年以前,珠三角地区的工厂对工人实施的是日薪制度,工人的工资跟劳动时间挂钩,工人上一天班才能拿一天钱。近两年,珠三角地区的工厂全部都变成了月薪制度,工厂老板付给工人的钱不再根据上班时间而定。一个工人薪酬的多少按照工种和熟练程度,按月支付。   薪酬制度的改革,让皮具厂的老板们一边在抱怨用工成本上涨过快,一边担心过完年后招不到工人进场干活。   2010年,大多数皮具厂工人的假期基本上保持在每个月2天的水平,2011年过完春节后,很多皮具厂招不到人,珠三角面临严重的用工荒,一部分工厂为了快速招到人,开出“每周单休”的条件。这样一个月工厂需要给工人们放4天的假期。   邓老板算了一笔账,以他150人规模的工厂为例,一天的开工费为1.5万元,以前每月休息两天,每月需要花费3万元的空白开工费,一年下来30多万元。如今,工人的假期增加了一倍,需要支付的空白开工费翻番。邓老板觉得,这笔放假期间支付的开工费,对他而言,是一笔额外增加的大负担。   夏老板在开皮具厂以前是一名教师,他认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利润下滑的幅度。2011年,夏老板工厂里的利润率与上年相比,仅下滑了2~3个百分点。   如何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成为未来皮具生产企业面临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