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不到短短一个月,央行第二次非对称降息。如果说6月8日的第一次降息仅仅是拉开了银行阵营分化的序幕,那么,7月6日的第二次降息则让这种阵营分化的格局更加清晰了。 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始终“步调一致”坚守第一阵营,而股份制银行也不再像第一次调息后那么“摇摆不定”,在降息后首日便将活期存款、一年期及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了1.1倍。 大部分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形成了第三阵营,除了在第一时间将各线存款利率均上浮了1.1倍之外,部分银行还加大了对不同存款额度区别定价的力度。 银行分化三大阵营 央行日前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31和0.25个百分点。同时,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目前,从各银行官网公布的最新存款利率来看,银行已明显分化为了三大阵营。 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继续坚守第一阵营。这几家银行的活期利率与基准利率持平,一年期及以内的定期存款上浮1.08至1.09倍不等,但均没有上浮到顶。 而以招行、浦发、光大、华夏、民生等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及北京银行(9.79,0.00,0.00%)等大型城商行则处于第二阵营。该阵营的银行在降息后首日便将活期存款、一年期及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了1.1倍。其中,一年定期存款为3.3%;二年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与基准利率持平。 第三阵营中则包括了宁波银行(10.10,-0.10,-0.98%)、南京银行(8.58,-0.07,-0.81%)及一些中小型规模的城商行、农商行,它们大多数在第一时间便将各线存款利率均上浮了1.1倍。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与第一次调息后相比,银行对不同金额存款区别定价的力度也更为明显。 以南京银行为例,根据其公布的利率,对于1万元以下的二年期以内存款,实施基准利率,对于1万元以上的则实施1.1倍利率;对于20万元以下的三年期存款,实施基准利率,对于20万元以上的则实施1.1倍利率;对于30万元以下的五年期存款,实施基准利率,对于30万元以上的则实施1.1倍。 上一次降息后,该行把普通定存分为“一万元以下”和“一万元及以上”两档,前者仅可享受央行基准利率,而后者则可在前者利率基础上上浮10%。以上两档存款在零存整取、协议存款和通知存款上也享受不同利率定价。 “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储户可以挑选银行,事实上也意味着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策略挑选储户。”某业内人士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分析,当利率管制逐渐放开,各家银行的“风格”会逐渐显现,那些专注零售的银行会在小金额存款上更多让利,而那些强于对公业务、拥有庞大网点的银行则可能拥有更大的息差自主权。他称,眼下的理财产品和票据市场都是相对市场化的,不同的金额对应的往往是不同的收益率或贴现率,大金额具有更大议价权。因此预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不同存款金额对应不同利率的情况或将更为多见。 中长期理财产品遭疯抢 尽管大多数银行都在调息后首日将活期存款、一年期以内的定存利率上浮了1.1倍,但短短一个月以内两次降息,这也让很多银行客户对存款失去了耐心。 “以前,我很少买理财产品。但现在存款利息太低,存在银行实在是太不划算了。”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林女士告诉记者。 就在调息后的第一天,林女士便接到了不少银行发来的理财产品发售信息。大部分银行都打出了“二次降息,收益未降,欲购从速”的广告。 她告诉记者,收到信息的当天她便去其中一家银行咨询了,该行的理财经理向她表示,当周收益较高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早已售罄,接下来这批还会维持这个收益率,但必须在发售当天一早就去抢购才有可能买得到。 昨日,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多家银行获悉,受接连两次降息的影响,这段时间,中长期理财产品的销售变得尤为火爆。 “一改以往短期理财产品走俏的局面,现在只要预期收益率稍微好一点的中长期理财产品一推出便很快被抢购一空了。”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 相比持续“走低”的存款利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确更具吸引力。根据该行最新一期的中长期理财产品预售信息,175天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为5.00%,189天的为5.05%,而371天的则为5.15%。 他告诉记者,由于未来降息降准的预期增加,所以客户现在更加倾向于购买中长期的理财产品,而且期限最长的往往也是卖得最快的。 普益财富也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可以考虑选择期限较长的品种以规避收益率下行带来的损失。 因为“整体来看,市场资金成本中枢下行在未来将继续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产品收益率均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再加上未来央行可能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该报告指出。